您的位置:首页 >> 综合要闻综合要闻
中央提出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濮阳氢能和生物制造产业迎来新机遇
发布时间:2025-11-4 15:54:41    来源:濮阳网    点击:6次    [关闭本页]

本报讯 10月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意味着,濮阳氢能和生物制造产业发展迎来新的机遇。

氢能产业初步构建起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

近年来,从绿氢制备到核聚变装置研发,国内技术突破与商业化并行,正在多个城市形成差异化布局。作为石油化工城市,濮阳以氢能产业为突破口,通过出台系列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连续举办氢能产业发展大会、招引产业链上下游重点企业等,积极探索转型发展新路径,氢能产业发展势头强劲。2021年12月,河南省委首次提出建设“郑汴洛濮氢走廊”,濮阳成为该走廊上的重要节点城市。目前,我市现有产氢企业22家,年产氢能力23.6万吨,在氢气制备储运、燃料电池及核心部件、专用车制造、车辆推广及科技研发等环节,初步构建起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

濮阳氢能产业的发展现状,得到了省相关部门的肯定。今年10月17日,在风氢扬150台氢燃料电池冷藏车批量推广启动仪式上,省工信厅二级巡视员朱新定在致辞中指出,作为“郑汴洛濮氢走廊”重要节点城市,濮阳市“中原氢城”建设成效显著。希望濮阳继续推动“郑汴洛濮氢走廊”与郑州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深度融合,为全国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提供更多濮阳经验。

生物制造产业动能强劲

除了氢能,生物制造也在此次列入的六大未来产业之列。而生物制造产业,在我市的发展势头同样强劲。

秸秆、枯枝等农林废弃物,经加工压缩后摇身一变成为生物质颗粒。生物质颗粒被放入生物质锅炉作为燃料,成为煤、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替代品。

在位于濮阳县的中稹绿探(河南)能源集团公司(以下简称“绿探集团”),从农林废弃物的收储运、生物质成型燃料加工设备及生物质燃料加工建站到生物质锅炉的装备制造,已形成生物质能源整个产业链的闭环。该公司由此成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建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省级固体生物质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走进位于南乐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以下简称“南乐开发区”)的国家生物基材料产业园内,到处弥漫着浓浓的玉米香味。近年来,南乐县着力打造了以玉米秸秆或淀粉为原料,经过液化制糖、L-乳酸、丙交酯、聚乳酸或聚乳酸共聚物、聚乳酸改性材料到纤维、被服、可降解薄膜、水稻育秧盘等终端产品的全国最完整的生物基材料产业链。

据了解,我市生物降解材料产业链条完备,成功突破秸秆制糖制乳酸、丙交酯合成聚乳酸等关键核心技术,全面贯通了“玉米淀粉/秸秆—葡萄糖—L-乳酸—聚乳酸—改性材料及终端产品”产业链条,可降解材料产能达38万吨,位居全国第三。目前,我市拥有“玉米芯—半纤维素—糠醛—氨纶、尼龙高端新材料”“玉米芯—半纤维素—木糖—木糖醇”等多条产业链,是全省非粮生物基材料产业发展最全面的地市。

应对竞争全力迎接未来

当然,竞争也非常激烈。

以氢能为例,作为深受关注的未来产业,包括北上广在内的国内不少城市,都加入了氢能赛道的竞争。北京在氢燃料电池催化剂领域取得突破,2025年氢能公交车保有量达1200辆,建成加氢站35座。北京市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相关计划提出,推动建成覆盖全市、辐射京津冀的氢能基础设施网络体系,谋划建设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绿电制氢项目输送通道。《上海市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提出,到2035年,氢能产业发展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成引领全国氢能产业发展的研发创新中心、关键核心装备与零部件制造检测中心,在交通、能源、工业等领域形成丰富多元的应用生态。上海市经信委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上海累计推广燃料电池汽车超3300辆,累计纯氢行驶里程近6900万公里。2024年11月底,广州市发布《关于加快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了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提升氢气供应能力、推动规模化应用等18项举措,覆盖氢能产业各环节。广州开发区、黄埔区作为国家新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区和广东省燃料电池汽车运营示范区,已吸引20余家氢能项目落地。此外,佛山提出打造“中国氢能产业之都”,2024年氢能产业营收达120亿元;重庆利用西南水电优势发展绿氢制备,2025年工业副产氢利用率达85%。

有竞争才会有发展。在氢能产业方面,我市将氢能产业作为资源型城市转型与未来产业培育的重中之重,将以高效的服务、有力的保障,为优质企业发展铺路搭桥、保驾护航,带动制氢产业“串珠成链、聚链成势”,为濮阳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绿色动力。在生物制造方面,积极推动现有L-乳酸产业向聚乳酸延伸布局,全面贯通秸秆(玉米)—乳酸—聚乳酸—聚乳酸深加工产业链,建设全国一流生物基材料产业基地。推动秸秆糖制乙二醇、糠醛制呋喃二甲酸等中试项目尽快实现工业化生产,积极布局生物基氨纶、尼龙56等高端新材料项目,丰富生物基化学品品类。持续完善生物能源生产体系,扩大君恒生物废弃油脂加工可持续航空燃料产能,实现废弃资源的高附加值应用。记者 袁冰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濮阳市科学技术研究院   Copyright@2021-2026
地址:河南省濮阳市华龙区黄河西路267号
电话:0393-6661855   邮箱:pyskxy#163.com(请将#改为@)
备案编号:豫ICP备2022025551号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