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综合要闻综合要闻
合成生物产业新“黄金赛道”加速崛起
发布时间:2025-10-14 15:45:55    来源:中国高新网    点击:47次    [关闭本页]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代表之一,合成生物开启了“以生物造万物”的技术革命,正逐渐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近日发布的《2025合成生物产业跨境合作发展报告》显示,从医疗健康到农业食品,从工业制造到消费品,合成生物学应用版图不断扩大。预计到2030年,全球合成生物市场规模将突破700亿美元。各国正在从多维度展开合作,共同促进全球合成生物学发展。

产业巨头纷纷布局

合成生物是什么?

“就像组装汽车一样,合成生物学就是利用工程的方法来合成生物。”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刘陈立用形象的比喻解析生物再造的“密码”——科研人员将基因片段、蛋白质等“零部件”有机地组合在一起,设计出新物质、生命形式。

“合成生物产业通过利用微生物、动植物细胞、酶等生物体的机能,生产出替代传统石化原料、燃料和材料、化学品的各类产品,具有低碳、高效、可持续的特点,正加速崛起为新的‘黄金赛道’。”业内专家表示。

近期,众多行业巨头动作频频,宣布进军合成生物领域。

今年7月,乳业巨头伊利集团宣布,与合成生物学企业杭州恩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成立合资企业,聚焦合成生物技术在乳制品原料创新中的应用。该合作聚焦于定制化生物基原料,如母乳低聚糖(HMOs)、功能性益生菌。双方合作不仅覆盖原料研发,还将探索绿色制造工艺,减少传统乳业生产中的碳排放与资源消耗。

8月11日,由安徽凯酰时代复合材料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安徽凯酰时代”)承建的宁德时代—凯赛(合肥)生物基电池壳制造基地项目公示。该项目总投资5亿元,拟建设18条电池壳生产线及配套设施,达产后可形成年产250万套生物基电池壳的生产能力。据悉,安徽凯酰时代由上海凯赛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旗下产投平台厦门溥泉私募基金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及卡涞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于2025年2月12日联合成立。

9月5日,金龙鱼母公司益海嘉里金龙鱼食品集团和酶制剂公司武汉新华扬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成立新华扬益海嘉里(富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亿元。该企业主要从事工业酶制剂以及生物基材料开发。

“合成生物学作为一项颠覆性技术,已成为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的新焦点。”火石创造产研专家、产业招商智能体负责人刘淑静告诉记者,产业巨头们基于自身业务底层逻辑,战略“卡位”前沿领域,意味着合成生物学迎来了商业化发展的新阶段,同时也为行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信心和动力。

政策助力产业加速崛起

作为颠覆性前沿技术,合成生物产业正成为各国竞相追逐的产业战略高点。全球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布合成生物相关战略部署和支持计划。

2023年,《中国合成生物学2035发展战略》发布。2024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重点推进生物制造等未来产业发展。

各地也纷纷出台政策支持合成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

9月1日,深圳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布公告,《深圳经济特区促进合成生物产业创新发展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经深圳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次会议通过,自2025年10月1日起施行。

《若干规定》是针对合成生物产业全链条发展的专项立法,聚焦深圳市合成生物产业发展痛点难点问题,从加强顶层设计、促进成果转化、加速产品入市、优化产业服务、强化保障支持等方面作出规定,为深圳市抢抓全球生物技术与产业发展机遇,抢占合成生物产业发展主动权提供法治保障。

如今,深圳市对合成生物产业前瞻谋划、科学布局,已初步构建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9月15日,合肥高新区发布的《合肥高新区合成生物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明确表示,合肥高新区将聚焦合成生物技术在生物材料、生物医药、生物农业以及生物食品四大赛道的创新应用,促进要素资源集聚,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发展,打造全国领先的合成生物产业集群。

合肥高新区将以补助、贴息、投资等形式支持重大成果产业化,设立不低于30亿元的合成生物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同时在研发创新、平台建设等关键领域加大扶持力度,推动产业良性、有序、快速发展。

今年8月,常德市制定出台合成生物制造领域地方性法规《常德市促进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发展若干规定》,从财政资金支持、助企服务、要素资源保障等方面为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地方政府这一轮政策更注重产业生态的供给,包括深圳市的立法保障、研发平台共享等政策举措,为企业准入、加速研发进展保驾护航,给企业吃定心丸。”刘淑静表示。

火石创造产业数据中心数据显示,合成生物企业的空间分布与生物制造产业的空间分布具有一致性,均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区,3个地区利用当地资源形成了各自产业优势。比如,京津冀地区生物制造产业发展门类最全,发展起步早;长三角地区成为重点企业聚集最多的地区,生物制造产业规模大;珠三角地区生物制造产业聚焦于化妆品原料、生物基化学品等领域。

“尽管前景广阔,但合成生物学从实验室走向大规模产业化,依然面临研发成本高、伦理与监管滞后等诸多挑战。”刘淑静表示,未来可以结合人工智能赋能突破技术瓶颈、复制深圳市立法经验等路径,推进合成生物学在更多领域的产业化应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濮阳市科学技术研究院   Copyright@2021-2026
地址:河南省濮阳市华龙区黄河西路267号
电话:0393-6661855   邮箱:pyskxy#163.com(请将#改为@)
备案编号:豫ICP备2022025551号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