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安交通大学在锂-二氧化碳电池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发表在《先进功能材料》上。
然而,当前锂-二氧化碳电池的实际应用还面临多重挑战,包括高过电位、循环稳定性差、倍率性能不足以及由于放电产物Li?CO?宽带隙特性导致的有限放电容量,CO?反应动力学迟缓进一步加剧了这些问题,因此开发高效正极催化剂势在必行。合理的催化剂设计可加速CO?转化动力学、降低过电位、提高能量转换效率并增强循环稳定性,从而推动Li-CO?电池的实用化。
针对上述难题,西安交通大学何雅玲院士、郗凯教授团队携手吉林大学徐吉静教授提出了一种基于d-p轨道杂化调控的新型催化设计策略。通过调控过渡金属与硫族元素间的电子耦合,显著优化Li-CO?电池氧化还原反应动力学。研究以锰基硫族化物(MnX, X=O, S, Se)为模型体系,结合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与实验验证,系统揭示了阴离子化学对电子结构及催化性能的影响规律。
结果发现,Mn与S之间的d-p轨道杂化作用最强,可有效提升金属中心电子密度,降低CO?活化与Li?CO?分解能垒,从而显著加速反应动力学。这种催化策略使Li-CO?电池在100 mA·g?1电流密度下实现了高达19782 mAh·g?1的优异放电容量,并在500 mA·g?1条件下展现出超过430圈的出色循环稳定性。
这项研究不仅提出了基于d-p轨道杂化调控的催化策略,有效加速了Li-CO?电池中CO?和Li?CO?的氧化还原反应动力学,也为其他金属-二氧化碳电池的催化材料设计提供了重要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