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综合要闻综合要闻
聚焦“两高四着力” 濮阳再出发——写在市委八届九次全会召开之际
发布时间:2025-7-4 15:40:11    来源:科报网    点击:14次    [关闭本页]

重要的时间节点,总是承继着过去、开启着未来。在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的关键时刻,我们迎来了市委八届九次全会。

此时此刻,习近平总书记“着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农业强省,着力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以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话语,依然在龙都大地回响。

回顾刚刚过去的上半年,全市上下深刻聚焦“两高四着力”重大要求,砥砺奋进、勇往直前,汇聚起以实干促赶超的强大力量,激荡起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

翻过一山又一山,快马加鞭未下鞍。市委八届九次全会将深入贯彻“两高四着力”重大要求,对下半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全市重点工作进行新的部署,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濮阳新篇章。

粮食安全里的“濮阳担当”

一块田,一粒种,吸引着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小麦联合育种首席科学家许为钢连续三年来到濮阳。

5月23日上午,站在濮阳县五星乡东葛邱村谢佳顺的麦田边,许为钢深情寄语濮阳的小麦种植户、粮食经销商:“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调研时提出,要着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农业强省,希望濮阳的领导、企业、农户积极响应号召,共同把农业做得更强,不负总书记的期望。”

谢佳顺的农田是一处高标准农田,种植着3000亩小麦,主打品种是郑麦1860。麦田内一排排喷淋设施,让人感受到小麦种植的现代化。优质的种子、现代化的设施,谢佳顺对当前粮食增产充满信心:“即便今年遭遇干旱等自然灾害,小麦亩产依然保持700公斤以上。”

像郑麦1860这样的优质麦种,濮阳大地上还有近百种;像谢佳顺这样的高标准农田,濮阳还有160余万亩。

仓廪实,天下安。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而且里面应该主要装中国粮。

良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我市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截至2024年底,全市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69个,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161.9万亩。一片片高标准农田的建成,有效推动了农业生产、经营、资源利用方式转变,保障了粮食的增产稳产。

种子是农业“芯片”。我市深入实施农业强市和种业振兴发展战略,推进了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以小麦为例,目前,全市郑麦1860、郑麦7698等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已累计推广种植320万亩,为面粉加工企业提供优质强筋小麦16亿公斤。优质麦种托起我市夏粮增产稳产“基本盘”。

民以谷为生,谷非土不生,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我市强化政治担当,始终秉持“以耕地保护促进节约集约、以节约集约倒逼耕地保护”系统性的保护理念,通过全面政策宣讲、深入基层指导、日常预警监管等多措并举压实乡(镇)党委责任,强化行政执法监督、日常整改和变更,严守耕地进出平衡,实现了变“单方管理”为“协同共治”、变“集中整改”为“日常监管”、变“偏重数量”为“量质并重”的三大转变,构建起跨部门大联动、系统内部大融合、全民广泛大参与、纵横全方位发力的“大耕保”新格局。近四年来,全市累计新增耕地12.5万亩,2024年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分别超出省定目标18万亩、1.16万亩。

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五良”融合发展,筑牢了全市粮食安全根基,使农业强市建设底气十足。着力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濮阳矢志不渝开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强市建设新局面。

民生实事里的“濮阳温度”

快递员韩晓晨说什么也没想到,免费体检的好事有一天会落到自己身上。4月25日至27日,韩晓晨和濮阳市近500名快递员,先后在濮阳市中医医院完成了健康体检。“我们快递员没日没夜地奔波,劳动强度很大。政府免费给我们体检,让我们及时了解健康状况,增强了我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韩晓晨说。

韩晓晨等快递员参加的免费体检,是濮阳市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重点民生实事之一,依托濮阳市公立医院为市城区2500名符合条件的新业态劳动者开展公益性健康体检活动,使该群体深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民生无小事,件件总关情。市委、市政府始终将群众的冷暖记挂于心,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好实事,每年率先在广大群众中征求意见,根据群众意见遴选要办的民生实事,然后由人大代表进行票选表决。2024年,我市民生支出263.7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6.5%,10件民生实事桩桩见实效、件件暖民心。2025年上半年,各民生实事办理责任单位紧扣年度目标,按照方案、台账和评估办法要求,精心组织、细化举措,民生实事项目稳步推进。其中:“开展新业态劳动者公益体检”事项已完成3000名环卫工人公益体检、2506名新业态劳动者等群体体检,提前6个月完成任务;“推进政务服务‘跨域通办’”事项也提前7个月完成年度任务。

“我们将全力以赴兑现承诺,努力把老百姓身边的大事小情解决好,让大家笑容更灿烂、心里更暖和。”市长朱良才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里的话,既铿锵有力又充满温情,让我们看到生活越来越好的无限希望。

社会治理里的“濮阳探索”

濮阳又出圈了!

近日,中组部《组工信息》刊文介绍了濮阳市建立党建引领农村区域协同治理方阵的做法和经验。近年来,我市全面落实党中央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部署要求,秉持“片区化、组团式”理念,化零为整、联村成片,规范建立党建引领农村区域协同治理方阵,一方一特色、方方相链接,构建基层高效能治理矩阵,成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创新地和势能场。目前,全市共确定强村示范辐射型、产业关联带动型、迁入社区融合型、油地协作共建型、省市沿边联动型等五种类型,初步建成48个片区,涵盖325个村,辐射人口52万余人。

党建引领农村区域协同治理方阵,是我市在基层治理中一项切实有效的探索。市委书记万正峰强调,全市上下要坚持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从政治上把握、在大局下行动、于关键处发力,切实以高效能治理助力高质量发展、服务高水平开放、保障高品质生活。在此情况下,各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结合各自实际,积极开展各种尝试,探索出一条条高效能治理新路径。

濮阳县梁庄镇实行“三诊带三合”研评工作法,以社会矛盾化解工作站为实体依托,党政干部坚持“坐诊、巡诊、出诊”,再聘请相关人员担任研评员、调解员,对排查及上报的矛盾纠纷及各类事项进行“会诊”,确保“合法的事情办理到位、合理的事情调解到位、合情的事情理顺到位”。清丰县城关镇城西街道办立足群众立场,深化“党建+共治”基层治理融合创新实践,通过系统化举措,全力营造和谐宜居社区环境。华龙区任丘路街道办河东社区以党建为引领、以活动为载体、以服务为灵魂、以创新为驱动,在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小区、难事不出社区、矛盾基本不上交”目标的同时,打造了社区高效能治理的“样板”。

各种社会治理路径的探索,使得治理体系不断完善,也筑牢了我市平安根基。2024年,全市信访总量同比下降42%。

千人千面,万事万法。基层治理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更无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验。全市各地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群众福祉不断增强。

大美生态里的“濮阳颜值”

行走在夏日的黄河大堤,宛如徜徉在一幅青山绿水的画卷中。宽阔平坦的大堤两侧,时而是如茵的绿草地,时而是硕果累累的梨园;时而是成片的芍药花,时而是丰美茂盛的经济林。站在大堤上眺望远处的黄河,又似镶嵌在绿色中的玉带,在濮阳大地上迤逦而行。

窥一斑而知全豹,处一隅而观全局。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市始终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摆在重要位置,不懈追求天蓝、地绿、水净、气爽的绿色梦想。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力推动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稳定向好,绘就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画卷。

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为例。我市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伟大号召,深入贯彻“重在保护、要在治理”重大要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推进各项工作。高标准编制专项规划,建立“1+N+X”规划政策体系,谋划实施一批重大工程项目,推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落实落地。完成造林22万余亩,建成“四大生态走廊”,PM2.5、优良天数改善率保持全省前列,8个国(省)控断面全部达标,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100%。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濮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场景远不止黄河沿岸。濮上生态园内鸟语花香,让人沉醉;龙湖千顷碧波熠熠生辉;金堤河国家湿地公园清新温润,宛如天然氧吧……蓝天白云下的图景中,呈现的是国家园林城市的良好环境;绿树繁花的画境里,跳动的是国际花园城市的生态脉搏。来自环保部门的统计显示,2024年,濮阳生态环境质量创下历史最优:省定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全面完成,水环境质量达到“十四五”以来最好水平。

青山不语花含笑,绿水无声鸟作歌。已相继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称号的濮阳,必将持续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在绿色发展新征程上阔步前行。

文旅融合里的“濮阳风景”

若问一个问题:你经常在网上刷到或去过濮阳的网红景点吗?相信答案一定是肯定的。今年以来,濮阳的不少景点都在举办文旅活动,且屡屡在手机上被“刷屏”。

今年“五一”前夕,位于清丰县马庄桥镇赵家村的“蘑菇点灯”项目开业。全国独此一家的创意,农业和文旅的巧妙结合,让这个项目显得又潮又新鲜。除了不少人从全国各地蜂拥而至,在网络上,该项目更是一度“霸榜”,包括中央电视总台在内的多个媒体的报道,更让该项目屡上热搜。

无独有偶,今年端午节期间,经开区和市文广体旅局共同举办的凉皮美食节,同样成为“网红”。《人民日报》一篇《这里的凉皮“裹”着吃》,更是高端大气地将濮阳凉皮推向全国。

此外,南乐县杏花节、台前县樱桃节、龙湖无人机表演等,也都先后被央媒和自媒体争相报道。一个个“网红”的涌现不是偶然,而是濮阳文旅深度融合的必然结果。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文化繁荣兴盛既是重要内容、重要标志,也是精神支撑、力量源泉。近两年来,我市深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通过高位推动、活动带动、创新驱动、项目拉动、品牌促动等举措,擦亮了“中华龙源地·世界杂技城”“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的濮阳品牌,走出了一条高质量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2025年,我市文旅融合再向纵深推进。深挖杂技文化、上古文化、龙文化、黄河文化、孔子文化等内涵,传承大弦戏、目连戏、柳子戏、大平调、四平调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整合西水坡遗址、戚城遗址公园、澶渊之盟旧址、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等硬资源和剧团、协会等软资源,以文化创新展示与体验为重点,创设多元化文旅场景,持续彰显“中华龙源地·世界杂技城”文旅品牌。利用春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等节点,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将非遗文化、文物等文化资源,创新性活化利用,用文旅的“活”带动了消费的“旺”。以龙湖片区综合提升为重点,将历史文化展示和旅游观光有机融合,汇聚多元商业业态,打造集文旅产教融合基地、特色文化展览、文化休闲消费场所于一体的城市名片,为市民提供了更多好看、好玩的去处。仅“五一”假期,全市就接待游客389.21万人次,旅游收入11.35亿元。在前不久召开的河南省文旅大会上,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15个主题50条线路,濮阳有4条线路16项文旅元素上榜。

戚城公园内,观灯游客络绎不绝;龙湖边,非遗集市、音乐会、风筝展示、健身跑等活动次第展开;“蘑菇点灯”项目、毛楼生态旅游区、柳溪小镇、濮水小镇等宝藏景点成了越来越多人的“心头好”;凉皮美食节、龙湖夜游等带来的人间烟火气,正是国泰民安最生动的注脚。

文旅发展,活的是文化,攒的是名声,火的是景区,热的是消费,富的是百姓。

制造强市里的“濮阳质量”

6月初,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布了2025年度第一批河南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名单,包括河南省鹏达羽绒制品有限公司在内的15家濮阳制造企业榜上有名。

鹏达羽绒成立于2004年5月,是台前县羽绒产业的龙头企业。据董事长赵纪安介绍,该公司采用全自动化生产线,生产流程涵盖预分、除灰、洗涤、脱水等十几道工序,并通过国际认证体系,产品远销日本、加拿大、美国等40余个国家和地区。公司注重科技创新,先后获得9项国家发明专利和31项实用新型专利。

像鹏达羽绒这样的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我市目前已有141家,同时还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家。此外,我市还有很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以及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这些专精特新、“小巨人”、高新技术企业,彰显了“濮阳制造”的强劲实力。

“濮阳制造”如此惊艳,与我市大力实施“工业立市、制造强市”战略和制造业倍增行动密不可分。两年多来,全市上下接续用力、加压奋进,以马不离鞍、缰不松手的韧劲和定力抓工业、强制造,以制造业“铁骨架”挺起了经济“硬脊梁”。

以化工产业为例。作为我市的传统产业,化工产业链条相对完整,人力资源比较丰富,物流运输较为便捷。在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过程中,我市致力于对化工产业进行整体提升。如今,我市已成为国家、河南省重要的石油化工、煤化工和生物化工基地。现有规模以上石化企业200余家,其中21家荣登中国石油和化工企业500强,丰利石化更成为中国制造业500强。目前,我市拥有7个经省政府认定的化工园区,数量在全省最多。同时形成了以生物基材料、聚碳新材料、绿色涂料、高端聚烯烃、高端精细化工及电子化学品、无机非金属等特色链条为支撑的千亿级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

6月18日,我市召开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推进会。今后一个时期,将通过加快实施数字化转型全覆盖行动、产业提质升级行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提升行动、开发区能级提升行动,以及着力营造良好产业发展生态等5项举措,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我市数字、数智赋能制造业发展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集群化培育、链式发展制造业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制造业,已经成为推动濮阳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每一次出发,都是为了更好地抵达。在历史的长河里,一年、五年甚至十年,都只是沧海一粟,但在发展的进程中,十年、五年甚至一年,都足以让一座城市生机勃发。再出发,以梦为马,扬帆新程;再出发,只争朝夕,不负韶华。让我们紧跟市委八届九次全会的新部署新要求,以高质量发展为笔,以高效能治理为墨,在产业升级中聚力突破,在城乡融合中用心耕耘,在生态保护中持续发力,在民生改善中倾注真情,把“两高四着力”的蓝图细细描摹成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图景,靠“濮”向未来,重装再出发。本报记者 袁冰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濮阳市科学技术研究院   Copyright@2021-2026
地址:河南省濮阳市华龙区黄河西路267号
电话:0393-6661855   邮箱:pyskxy#163.com(请将#改为@)
备案编号:豫ICP备2022025551号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