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理论内涵、实践要求与战略选择》(以下简称《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新书发布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王昌林出席会议并作主旨发言。
王昌林介绍了《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成书背景、研究框架以及写作特点。他表示,当前,迫切需要学术界深化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性认识,阐明新质生产力的典型特征及发展思路,揭示如何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等理论和实践问题。编写《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一书,目的在于加强阐释、深化研究、凝聚共识,努力为推动新质生产力的体系化、学理化、专业化、大众化研究作出尝试。
王昌林指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准确理解和把握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尤为重要。《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尝试构建“关键要素—动力来源—战略部署—战略目标”的完整框架,以全面深入地阐明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体系。总论篇较为系统地阐释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主要特征和基本要求,同时对社会生产力有关理论和发展历史进行了简要回顾,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脉络,总结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现状,明确了围绕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方向、动力来源和关键要素。专题篇围绕新质生产力的若干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探讨,包括科技创新、教育和人才、现代金融、创新型企业、创新文化等。全书系统性和体系化程度较高,兼具学理性和实践性,研究团队横跨多领域、多学科,力求为推动新质生产力理论研究作出应有贡献。
《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一书由王昌林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西湖大学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参与撰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原党组副书记方新认为,《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一书的可贵之处在于其对实践的探讨。该书对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内在逻辑、理论内涵、分析框架等作了比较系统的诠释,但并未止步于此,而是进一步总结新兴产业发展的经验,探寻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要求、战略选择和实现路径,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科技创新研究与产业创新研究、专业化与大众化相结合。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局长胡滨表示,中国社会科学院正在深入推进有组织科研,《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写作和出版正是一次有组织科研的有力探索和积极尝试。该书从选题策划到跨学科团队的组建,再到全书的结构框架,都具有鲜明的系统性和规划性,体现了有组织科研的特色。该书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兼具创新性和可读性,是一部全面系统清晰阐释新质生产力的优秀读物。
西湖大学未来产业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材料科学讲席教授黄嘉兴指出,这是一本非常及时的专著,从多个角度汇聚了当代学者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思考和智慧。西湖大学未来产业研究中心多位同事为本书部分章节贡献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他们利用自己在生命科学、新材料、自然语言文本识别、产业培育,以及趋势分析方面的专长,通过深度解析国外重要前沿研发资助机构近年来科研经费的投向以及最新科研成果的增量趋势,为大家呈现了最值得关注的未来生物医药以及生物材料方面的一些重点研究领域。这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专家携手为如何布局前沿科研、谋划未来产业,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所进行的一个主动的谋划、探索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