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破解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从产品到量产的产业化难题,2024年广东提出,“布局一批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 ”。在此背景下,近日,位于佛山市顺德区北滘工业园、占地面积超1000平方米的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中试制造基地正式揭牌。该中试制造基地,是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布局建设的首个精准定位解决成果量产难题的专业化载体,为探索解决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日益增长的中试服务和概念验证需求“新路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希望通过中试制造基地满足大中小各类型科技成果规模生产、便捷中试及个性化定制需求,加速未来产业前沿技术成果熟化落地及商业化,助力湾区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主任李家玉说。
如果说中试制造是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最重要、最困难的环节,那么概念验证就是创新成果转化的“第一步”。
所谓概念验证,就是把科研人员的初步研究成果或产品迭代设想转化为可初步彰显其潜在商业价值的技术雏形,验证早期成果的可行性,同时,将那些缺乏商业开发潜力的概念进行筛选和淘汰。
比如,在生物医药领域,医护人员有很多创新想法,但由于学科壁垒、缺少资源及工作时间限制,导致创新想法难以付诸实践。如果将自己的想法直接告知仪器研发商,由研发商介入,则又担心难以保护医护人员在此方面的贡献和知识产权。“因此,需要专业的服务机构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为医护人员提供产品验证、场景验证等概念验证服务,帮助他们迈出科技成果转化‘第一步’。”李家玉表示。
为有效解决科技成果从“概念”到“原型机”,从“成果”到“产品”的工程化难题,2023年9月,全国首家市场化运作的医工融合概念验证中心——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医工融合概念验证中心应运而生。
“我们坚持需求从市场中来、产品到市场中去的原则,以湾区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工程师团队为实施主体,通过整合高校科研团队、企业技术开发、生产制造、投融资等资源,为医护人员提供原型样机设计开发、二次开发、中试制造等全流程服务,最终形成量产并推向市场,尽可能缩短从知识创新到产品创新的‘断裂带’,搭建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应用的‘中转站’,促进科技创新成果与市场实现无痛对接。”李家玉介绍说。
成立9个月以来,中心聚焦做三件事情:一是通过概念验证服务提升科技成果的成熟度。针对创新设想、专利、论文等早期的科技成果,提供产品验证、场景验证等概念验证服务,通过配备具有丰富行业知识和产品开发经验的工程师团队,为成果所有者提供工程化开发服务,加速形成原型机,促进高价值成果形成,二是分阶段赋能,推动形成初步创业企业。通过概念验证服务提升科技成果价值达到转移转化的阶段,概念服务团队退场,由技术经纪人团队接手提供项目孵化服务,对接相关企业促成转移转让合作,或者为这些初创企业给予政府设立的种子基金投资或对接社会早期资本投资,进入到孵化服务阶段。三是提供产品—量产中试服务。针对医疗器械产品注册周期长、生产建设成本高、单一产品无法达到自建生产场地的难题,概念验证中心自建能够满足一类、二类和三类医疗器械生产条件的中试平台,为孵化企业提供医疗器械产品注册和中试批量生产服务,加速未来产业前沿技术成果熟化落地及商业化。
很快,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医工融合概念验证中心便打开了市场,陆续实现微流控芯片优生优育项目、动态血糖仪项目、脂蛋白扫描仪、二氧化碳吸收灌、骨科手术支架、电泳仪开发、超声雾化口喷等项目成果合作,包括提供原型样机开发、产品二次应用开发、样机制作测试和验证、医疗器械注册、产品中试平台生产资质申领及批量生产等服务,以市场运作模式推动实现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真正迈出“原型样机”第一步,并联合中心技术经纪人团队,实现“成果筛选、概念验证、创业孵化、股权投资、转化落地”的全流程技术转移路径。此外,中心还接受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佛山市中医院、广州医科大学、汕头大学等教师及医生的成果,开展概念验证工程化工作,并促成400万天使投资意向,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扶上马,再送一程”。
“依托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创新资源优势和佛山雄厚的制造基础,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中试制造基地将整合概念验证和中试车间,打通中试研发与生产制造的堵点,不断提升制造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李家玉说,此次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中试制造基地的投入使用,标志着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具备了从概念验证到成果转化,再到产业孵化全链条服务的基础条件。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将充分整合知识产权运营、项目孵化培育、概念验证与技术经纪等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加快形成“原型样机-场景验证-产业化应用”的科技成果转化高速通道,促进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更好的服务湾区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