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9日,濮阳市召开全市“万人助万企”活动暨制造业倍增行动推进会,吹响了濮阳市实施“制造强市”战略的冲锋号、发出了推进濮阳制造业“四年倍增”的时代强音。自此以来,全市上下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迅速行动、真抓实干,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奋力推动濮阳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
开局关系全局,起步决定后势。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制造强国战略,立足濮阳市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经过通盘考虑、反复研究、慎重酝酿,作出了实施“制造强市”战略、开展促进制造业倍增行动的重大决策,为加快构建能级高、结构优、创新强、动能足、效益好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1—10月份,全市制造业招商项目到位资金405.4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88.9%;制造业投资完成77.56亿元,增长32.3%;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7%。
坚持高点定位抓推进 打造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和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上多次提到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濮阳市抢抓国家战略聚焦河南重大机遇,大力实施促进制造业倍增行动,推动濮阳制造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上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助力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
高位推进。市委书记万正峰多次召开高规格动员会、推进会,并深入全市各县区进行专题调研,对县区制造业发展“把脉问诊、对症下药”。
高树目标。濮阳市立足全市发展大局,充分挖掘产业优势,推动企业发展壮大,确定了“通过实施制造业倍增行动,2年内制造业招商到位资金实现倍增、3年内制造业投资和产能实现倍增、4年内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实现倍增”的发展目标,发展信心更加坚定。
完善机制。濮阳市围绕“引进+培育”扩大规模、“转型+增效”提升效益、“科创+研发”激发活力、“集群+链式”加速集聚等4个重点方面,印发《濮阳市促进制造业倍增行动(2023—2026年)》,建立“周调度、月通报、季观摩”工作机制,制定配套考核办法,并在全市各县区高质量发展综合考评中增设制造业倍增行动专项考核指标,层层压实责任,确保各项任务落实落细。
凝聚合力。濮阳市在濮阳市人民政府微信小程序、《濮阳日报》开设专栏,加大各级各部门制造业倍增行动宣传力度,营造全市上下抓工业、抓制造业、抓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浓厚氛围。
坚持“项目为王”抓投资 开创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濮阳市树牢“项目为王”理念,把项目建设作为推进制造业投资倍增的主抓手,扎实开展“三个一批”活动,全面带动制造业能级跃升。
濮阳市按照“项目化、方案化、具体化”的原则,制定《濮阳市2023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赋能攻坚行动方案》,将163个亿元以上重点制造业项目和128个“四化改造”项目全部纳入攻坚范围,聚焦进展缓慢项目,开展工业“拼项目 促投资”专项攻坚,多方联动推进“签约项目加快落地、落地项目快速开工、开工项目及早投产”。截至11月底,全市163个重点制造业项目完成投资875.66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126.57%,其中远景智能风机装备制造基地、盛源能源顺酐等76个项目竣工投产,巴德富新材料产业园、展辰新材料溶剂型水性涂料等76个项目加快建设。28个“四化改造”项目完成投资240.39亿元,投资完成率132.77%,其中79个项目竣工投产、45个项目加快建设。
濮阳市每周召开能力作风建设周调度会,以解决制造业项目痛点、堵点、难点问题为主,形成“发现问题—交办问题—督查督办”的项目推进机制,新型化工基地原料气合成公用工程手续办理等问题得到化解,为项目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基础。
濮阳市建立项目任务分解台账,对表推进、挂图作战。对新开工项目,全力抓好土地供给、项目审批,促进项目早日建成投用;对在建项目,明确推进工期表,狠抓时间节点,确保项目如期竣工投产;对已投产项目,切实强化要素供给,力争早日达产达效,以项目建设新成效加快制造业倍增发展步伐。
坚持链式布局抓产业 力攀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新台阶
濮阳市围绕构建“一高四新两能”产业格局,聚焦生物降解材料、聚碳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链,以重点产业链“双长制”为抓手,在全省率先组建氢能、绿色涂料、生物降解材料等10个产业联盟,建立“一链四图谱六清单”工作推进机制,合力构建以高能级群联为关键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
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濮阳市以被列入“郑汴洛濮氢走廊”建设城市为契机,围绕打造“制、运、储、加、用”全产业链,出台《濮阳市促进氢能产业发展扶持办法》《濮阳市氢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成立中原油田氢能产业研究院,中国石化兆瓦级可再生电力电解水制氢示范项目在濮阳平稳运行近一年;我省首个氢能产业孵化园暨PGO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研究院河南分院加速建设;20台氢燃料公交车上路运营,“中原氢城”初露峥嵘。持续拓宽“AI+医疗”应用领域,濮阳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研究院已建成3个4000万样本的国家级IDG数据库,自主研发的超声诊断机器人等人工智能产品广泛应用于全国870余家医院。
放大特色产业竞争优势。濮阳市在全国设区的市中率先开展禁塑立法,出台《濮阳市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管理条例》,培育了宏业化工、龙都天仁等一批骨干企业,支持“链长”单位宏业控股等重点企业整合资源,成功创建省生物基化学品绿色制造重点实验室、生物基材料产业研究院和中试基地,获批牵头组建省生物基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创新平台,成立省可降解材料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形成了以玉米淀粉、秸秆为原料,生产纤维、被服、可降解购物袋、薄膜、水稻育秧盘等多种终端产品的全产业链条,年产能50万吨,居全国第3位。目前,濮阳市已成为全国两家之一、全省唯一的生物基材料产业集群。
嫁接传统产业换道领跑。濮阳市推动濮阳惠成、皓昱激光、德信食品等企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对现有设施、生产工艺进行改造升级,巩固提升化工、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等主导产业优势,加快发展高端家居、智能家居、定制家居,着力打造全国绿色家居重要集散地。大力开展“三品”行动,优化升级羽绒及服饰加工产业产品结构、产品体系。濮阳市获得2023年省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2275万元,持续激发企业实施技术改造的积极性。
坚持企业至上抓服务 激发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新活力
营商环境是市场发育程度、政府管理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是事关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的“命门之穴”。濮阳市始终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以“万人助万企”活动为抓手,坚持企业需求导向,出实招、下真功,努力打造人流、物流、资金流汇集的“新高地”,形成“近者悦、远者来”的新局面。
深化“放管服效”改革。濮阳市全面推行“一枚印章管审批”,认真落实“一件事一次办”和跨省通办、网上好办、掌上快办、一次办好要求,加快企业开办和投资建设项目极简审批、审批事项免证可办、惠企政策免申即享、企业诉求有诉即办全市全覆盖。
扩大金融服务供给。濮阳市鼓励引导金融机构推出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发挥金融服务共享平台作用,稳步扩大“信易贷”“科技贷”“专精特新贷”“运通贷”投放规模,为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
做好土地要素保障。濮阳市深化工业用地“标准地+承诺制”出让改革,实行全承诺、拿地即可开工;完善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制度,实行全生命周期管理;深化开发区“亩均论英雄”评价和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确保产业用地指标不低于60%。
提升服务企业水平。濮阳市深入融合推进“万人助万企”活动和“首席服务员”制度,建立“助企干部+服务功能组+助企强链工作专班”的企业服务新模式,全市2691名助企干部包联企业2884家,其中31名市级领导分包联系企业67家,实现了产业链链主企业、关键节点企业市级领导全包联。常态化开展“四项”对接活动,举办建材行业产销对接、海尔希甲胺产品专题对接、银企对接等“四项”对接活动119场,帮助企业达成产销意向48.61亿元、融资83.72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24.36亿元,达成就业意向5.87万人。编印发放惠企政策明白卡、落实指导手册等6800余册,举办“惠企中原政在行动(濮阳站)”等惠企政策宣讲活动27场,落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满负荷奖690万元,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优惠3.83亿元,加计抵减政策优惠1521.71万元,“六税两费”减免金额1.5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