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濮阳市将生物基材料产业作为推动新兴产业抢滩占先的“主跑道”,并纳入“6+20”链群培育体系,全力推动生物基材料产业发展壮大。经过近十年的深耕细作和集聚发展,濮阳市生物基材料产业已硕果累累。目前,濮阳市共有生物基材料企业20余家,业务广泛覆盖生物降解材料、生物基化学品、生物基能源等多个领域,年产能达128.5万吨。南乐县生物基材料产业被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批复为全国两家之一、全省唯一重点扶持的生物基材料示范性产业集群。
聚焦重点领域 多元布局产业链条
濮阳市坚持基础固链、技术补链、融合强链,持续推动生物基材料产业优化升级,形成了以生物降解材料为主,生物基化学品、生物基能源等梯次衔接、融合发展的生物基材料产业布局,成为河南省生物制造产业体系最完备的地市。
在生物降解材料领域,濮阳市构建了“玉米淀粉/秸秆—葡萄糖—L-乳酸—丙交酯—聚乳酸—改性材料及终端产品”的完整闭环产业链。生物基化学品及下游高端材料链条丰富多样,拥有“玉米芯—半纤维素—糠醛—四氢呋喃—生物基氨纶”“玉米芯—半纤维素—木糖—木糖醇”等多条产业链。
在生物基能源产业链方面,河南省君恒实业集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展现出强劲实力,其具备30万吨/年可持续航空燃料(SAF)生产能力,成为国内首家取得可持续航空燃料适航证的民营企业,加速了该领域的战略布局。
聚焦两链融合 提升产业创新实力
濮阳市紧扣生物基材料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全力提升产业科技创新实力,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一是锚定生物基材料产业创新需求,打造了以龙都化工新材料实验室(河南省实验室)为引领、仓颉实验室(全市两家实验室之一)为主力、其他各类平台为支撑的创新平台体系,提供了从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中试试验到产业化的全链条支撑。截至目前,濮阳市生物基材料产业建成省市级创新平台43个,企业覆盖率达70%。
二是紧扣生物基材料产业基础研究、关键共性技术、前沿技术和薄弱环节,集聚力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推动补链、延链、强链。近年来,濮阳市围绕生物基材料产业实施科技项目26项,成功攻克“玉米秸秆制L-乳酸”“丙交酯连续生产”“聚乳酸‘二步法’合成”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打通了生物降解材料完整产业链,全面提升了生物基材料产业竞争力。
三是持续完善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着力壮大优质市场主体,累计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9家、河南省创新龙头企业1家,有力激活了产业发展内生动力。
四是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需求,积极推动产业链重点企业与哈尔滨工业大学、郑州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等10余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形成“千吨级生物质催化转化制乙二醇”“非粮生物基绿色甲醇”“废弃油脂制备生物柴油和生物航煤”等一批突破性技术和新产品,推动濮阳市生物基材料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五是立足生物基材料产业人才需求,坚持内引外联、引育并重,推动形成“以产聚才、以才兴产”的良好局面。成立由技术、产业、市场、投资、法律等领域20名专家构成的生物基材料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为生物基材料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技术指导和人才支持。依托生物基材料领域创新平台,柔性引进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布兴、中国工程院院士任其龙等9名院士和8名重点人才,推动项目研发与人才引育协同攻关双突破。
聚焦要素保障 厚植产业发展沃土
濮阳市持续优化产业培育工作机制,强化金融、能源、土地等要素支撑,保障生物基材料产业集聚发展。
一是濮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物基材料产业发展,成立了以市委主要领导为链长的濮阳市生物基材料产业链专班,统筹协调产业链顶层设计、总体布局和重大战略事项。同时,成立濮阳市生物基及生物降解材料产业联盟,进一步深化产业链链长和产业联盟会长“双长制”,实现产业链优势互补、资源互享、信息互通、生态共建。
二是制定出台《濮阳市生物降解材料产业培育提升方案》《濮阳市生物基材料产业链培育行动方案(2023-2025年)》,明确产业培育方向,推动生物基材料产业锻长板、补短板、强基础。
三是设立1.03亿元的濮阳市洁乐生物基产业培育基金、2.11亿元的河南农开裕濮制造业投资基金和4.56亿元的河南农开裕民先进制造业投资基金,重点支持生物基材料产业发展。在全省率先成立首个省级开发区科技金融服务中心——中原银行·河南乐创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实现科技金融与生物基材料产业发展精准高效对接。
下一步,濮阳市将坚持创新引领、链群协同,全力推动生物基材料产业向高端化、规模化、绿色化发展,加快建设具有全国竞争力的生物基材料产业,为濮阳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产业支撑。